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,如泡沫箱、垃圾袋、快餐盒……但在塑料制品帶來方便的同時,也產生了諸多環境問題。隨著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全社會環保理念的不斷提高,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產、出售,鼓勵推廣使用可降解的環保產品已是大勢所趨。
隨著《武漢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》出爐,全社會各行業一齊行動,為美好江城“降塑”。經過數次限塑,社會已逐步形成了提倡環保節約的意識。限塑不僅是喊喊口號,在政策法規的約束下還需人人自覺,共同為減少塑料制品使用而努力。
此次的“限塑令”被稱作是“武漢最嚴”,在重點區域、重點領域都將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。武漢各地的麥當勞餐廳在自助吸管盒上貼了一份特殊的“退休公告”,在明年將不再供應吸管,同時店內飲品會更換新包裝,打開蓋子后可直接飲用。限塑作為各地營造整潔環境的“潮流”,可能會給大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一些影響,但隨著公眾理解的加深、創新和替代產品的推出,不當的使用習慣將會被逐步取代,從而適應限塑浪潮。
由此,個人還要有意識地調整使用塑料制品習慣,提前在日常生活中適應新規,避免新規發布后日常生活感到不便。譬如,在算好“環保帳”的同時算好“經濟賬”,做限塑領域的省錢“達人”。限于目前產能和需求量的制約,可降解塑料袋成本比可降解PE塑料袋高出30%-50%,市場普遍價格在1元左右。如果能夠在購物之前提前備好可重復使用的編織袋,減少購買塑料購物袋的次數,每年將能省下一筆“巨款”,既節省了開支,又做到了環保,與目前社會各界所倡導的節約精神不謀而合。
禁塑不僅是一句口號,需要各個地方、各個領域、各個環節對照時間表,當好執行者,禁塑的共同期待才會化為現實。除了個人需要樹立環保意識,有關各方也要通過創新手段、政策引導和各種形式的宣傳,在潛移默化中讓公眾養成良好習慣,成為限塑的支持者和執行者。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取藥窗口最近引入了兩臺“環保神器”:可溶于70℃以上的熱水的自助取袋機,通過微信掃碼付款1元獲得一個水溶環保袋,最大限度將取藥環節產生的廢棄物污染降到最低。類似這樣提倡環保理念的行動還有許多,我們要理解并參與其中,在全社會形成限塑的良好氛圍,最終從消費“末端 ”上達到限塑目標。
總的來說,限塑令的出臺目的不僅僅是作為一項環保政策,更是要公眾對限塑具有強烈認同,增強行動自覺,形成全社會參與環境治理合力,共同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。
稿源:荊楚網
作者:張紫竹